“把眼前手头每一项工作做好,
很多事自然水到渠成。”
这句脱胎于清华大学“行胜于言”精神的话
是他的行动指南
清华大学2014级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王煦樟
在2010年6月21日
便响应国家号召首次进藏
扎根西藏十五载
将清华人的担当
深植于青藏高原的广袤大地
初入藏地:见证十五年“翻天覆地”之变
2010年6月21日,是王煦樟与西藏结缘的起点。彼时,他响应国家“到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去工作”的号召,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。初到西藏的场景,他至今记忆清晰:“坐公交车是那种招手停的,没有现在正儿八经的公交车,也没有网络上可以约车这些软件。”
相比15年前,如今西藏的变化早已是“翻天覆地”——从出行方式的升级,到网络服务的普及,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公共服务的优化,每一处改变的背后,都藏着他与无数援藏人脚踏实地的付出。而这段从“招手停公交”到现代化生活的变迁,也成为他扎根西藏、服务边疆的初心见证。
清华求学:让“行胜于言”融入工作理念
2014年9月,已是西藏干部队伍一员的王煦樟,走进清华大学校园,成为教育研究院公共管理专业的博士生。这段求学经历,不仅让他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得到系统提升,更让“行胜于言”的清华精神深深融入工作理念。
他始终认同“大道至简”的道理,不看重形式上的繁杂,坚持以结果为导向、以问题为导向,认为“把事情做了”才是根本。这份源于清华的实干理念,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,而是贯穿了他此后每一次深入基层的驻村工作,成为他解决群众难题的核心准则。
驻村岁月:三次扎根基层的“满满收获”
西藏在全国率先开展全覆盖驻村工作始于2011年10月,王煦樟的驻村故事也自此开启。在他看来,进藏15年里,三次驻村是“获得感最强”的经历,每一次驻村都有不同的考验,却始终围绕“为民办实事”的核心。
2011年10月,第一批驻村工作队中有位同志生病需提前返回,王煦樟主动顶上,提前一个月进驻基层——这一“补位”,让他既成了第一批驻村工作队的“特殊成员”,又无缝衔接成为第二批队员。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,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深入西藏基层农牧区。那时的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:“住的地方四面都是透风的,也没有信号,有些村儿里面也没有路。”但艰苦的环境没有动摇他“做实事”的决心。在与农牧民的朝夕相处中,他把每一个诉求记在心上,用脚步丈量着基层的需求,也用行动践行着“实干”的底色。
第二次驻村,他前往那曲聂荣县索雄乡,这里平均海拔4740米。尽管环境依旧恶劣,但与前一次驻村相比,当地已发生显著变化。在索雄乡,他曾徒步13000多步,登上海拔5440多米的山顶,感受“一览众山小”的壮阔,也更真切地摸清了牧区发展的需求。
2023年,王煦樟开启第三次驻村,挂职昌都江达县委副书记,还兼任江达县驻村工作总领队。身份转变带来了更重的责任,但他对基层的热忱丝毫未减。他统筹协调驻村工作,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让驻村的“实事清单”变成群众的 “幸福清单”。
援藏初心:“三个受益”与“螺丝钉”的自豪
回顾三次驻村经历,王煦樟清晰总结出“三个受益”,这也是他坚守援藏路的精神动力:
第一个受益者是驻村干部自身。“通过驻村的过程,我们得到了很多锻炼,吃苦的精神,对区情的真实理解和认知,还有对农牧民群众情感的增进。”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中,他跳出了书本认知,真正读懂了西藏——不是文字里的描述,而是牧民脸上的笑容、村里通路时的欢呼,是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民生需求。
第二个受益者是老百姓。“跨度15年,真的是今非昔比,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每年那么多的干部下去,确实为老百姓办了诸多实实在在、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。”驻村工作像一座桥梁,把政策温度传递到农牧区的每一个角落。
第三个受益者是党和政府。“通过驻村工作,进一步加强了老百姓对我们党的新形象和使命的认知,拉近了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距离。”在他心中,这是驻村工作最根本的意义——当干部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,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,老百姓对党的信任便会愈发深厚。
2021年6月王煦樟夫妇与导师林健教授在拉萨
回望十五载援藏路,王煦樟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:“地球总共有三个极,能在地球第三极工作,拥有这样一段经历和体验,本身就丰富了人生。我为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,觉得自己做的工作独特又有意义。”他常以“螺丝钉”自比,认为“每个人把本职工作、最基本的工作干好,就是在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”。
扎根继续:让清华精神在高原绽放
如今,王煦樟依然在自治区党校的岗位上忙碌,继续用实干书写援藏答卷。从“招手停”的公交到四通八达的网络,从透风的土房到崭新的村居,西藏的风见证着他和无数援藏人用十五年脚步丈量出的巨变。“行胜于言”的清华精神也如这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,在坚实的土地上绽放出持久而温暖的光芒。



